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站,离开中央根据地,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。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征程,1936年10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,标志着长征的圆满结束。
长征的背景
红军长征并不是偶然的选择,而是国共内战背景下的必然结果。1927年“四·一二”事变后,国共合作破裂,蒋介石发动大规模清共行动,国共内战全面爆发。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和工人,积极在农村发动武装斗争,并在江西建立了中央苏区和苏维埃中央政府。但自1933年起,国民党连续发动多次“围剿”,尤其是第五次围剿规模庞大,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陷入极大困境。
与此同时,日本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,侵占中国东北。面对民族危亡,蒋介石却一度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,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,使中共和广大民众对国民政府深感失望。于是,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,红军既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,又缺乏外部支援。为了保存革命力量,中国共产党果断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——长征。
展开剩余76%艰苦卓绝的远征
长征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迁移。1934年10月,约8万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带领下,踏上漫长征途。红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,在敌军重重围堵中艰难突围。
途中,红军翻越崇山峻岭,跨过汹涌大河,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和冰雪覆盖的高原。无论是粮食短缺、恶劣天气,还是敌军的不断追击,都没有摧毁红军的斗志。许多战士在途中英勇牺牲,但更多的人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前行。
在长征过程中,红军不仅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,还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折——1935年的遵义会议。这次会议纠正了此前军事指挥上的错误,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,使红军在最危急的关头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长征中的“四渡赤水”更是灵活机动战略的典范,充分展示了红军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机动能力。
会师与胜利
长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,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宣传。红军沿途传播革命思想,争取群众支持,许多地方的百姓因此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。1936年10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,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。红军虽然从出发时的数万人锐减到不足三万人,但这支队伍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,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历史意义
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。它不仅挽救了红军的主力力量,也锻造出坚强的领导核心,形成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。长征展示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,极大地增强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。
长征的胜利,使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生存下来,并逐步发展壮大。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被视为革命精神的象征,激励着无数后人。
总结
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,更是一场充满牺牲与希望的伟大远征。它告诉人们,在困境中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领导,就能化险为夷,创造新的辉煌。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核心力量,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,也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坤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